学报编辑部
 首页  学校主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期刊目录  工作动态  本期目录 
本刊简介
菏泽学院学报
    菏泽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菏泽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79年,200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现有编辑6人,其中具...   [详细]
友情链接  
菏泽学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当前位置: 首页>>上期目录>>实用工具>>成语字典>>正文
成语词典——S
2015-10-16 10:44  

【撒痴撒娇】见“撒娇撒痴”。
【撒豆成兵】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
【撒娇撒痴】做出娇憨的姿态。
【撒科打诨】同“插科打诨”。
【洒洒潇潇】犹落落大方。
【洒洒潇潇】犹言凄凄凉凉。
【洒心更始】犹言改过自新。
【塞北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耳盗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塞上江南】见“塞北江南”。
【塞翁得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因以“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之马】塞马。
【三百甕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甕,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班六房】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皁、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般两样】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榜定案】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病四痛】谓病痛很多。
【三不拗六】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步两脚】快速行走貌。
【三茶六饭】谓茶饭周全。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差两错】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三长两短】①指意外的事故、灾祸。②特指人的死亡。
【三长四短】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朝五日】三、五天。
【三朝元老】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後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三从四德】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等九般】同“三等九格”。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
【三叠阳关】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三对六面】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番两次】屡次,多次。
【三番五次】屡次,多次。
【三翻四复】①多次重复。②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多次重复。
【三反四覆】反复无常。
【三分鼎足】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坟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风十愆】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夫之对】见“三夫之言”。
【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复白圭】《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纲五常】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告投杼】《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更半夜】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为夜深之时。语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妃嫔。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见明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
【三顾草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后诸葛亮上後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庐”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三顾茅庐】见“三顾草庐”。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旧为最重礼仪。
【三好二怯】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同“三好两歹”。
【三户亡秦】谓楚虽仅存三户,终于灭亡秦国。
【三槐九棘】《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後。”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环五扣】形容捆绑结实。
【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回九转】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多次。
【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
【三魂出窍】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魂七魄】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三饥两饱】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缄其口】封口三重。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三谏之义】《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江七泽】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脚两步】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教九流】①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②泛指各色人物或各种行当。
【三街两市】泛称各街市。
【三街六市】同“三街两市”。
【三街六巷】犹三街两市。
【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邻四舍】泛指邻居。
【三令五申】再三命令与告诫。
【三六九等】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三毛七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媒六证】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沐三薰】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臡八菹】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年化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三年五载】几年。“三”、“五”表示大概数量。
【三朋四友】谓若干朋友。有时含有贬义。
【三平二满】①谓平平稳稳,日子过得去。②平淡,平庸。
【三婆两嫂】犹言三妻四妾。
【三妻四妾】谓妻妾众多。
【三期贤佞】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著,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同“三亲六故”。
【三亲四眷】见“三亲六眷”。
【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拳二脚】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日新妇】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
【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山五岳】①泛指名山。②泛指群山。③泛指各地。
【三生有幸】极言幸运之深。
【三牲五鼎】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三尸五鬼】比喻奸佞之臣。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以“三十而立”谓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首六臂】同“三头六臂”。
【三兽渡河】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思而行】反复思考,然后行动。语出《论语·公冶长》。
【三台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三汤两割】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汤五割】见“三汤两割”。
【三天两头】犹言经常。
【三头八臂】见“三头六臂”。
【三头两面】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两绪】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头六臂】亦作“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头六面】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证】众多的人证。
【三吐三握】《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推六问】谓反复审讯。
【三瓦两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三瓦两巷】见“三瓦两舍”。
【三位一体】①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②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
【三窝两塊】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五成群】三个一帮,五个一伙。
【三徙成都】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见“三徙成都”。
【三写成乌】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心二意】谓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三心两意】见“三心二意”。
【三釁三浴】①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沐”。②表示郑重其事。
【三薰三沐】①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
【三言两句】见“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亦作“三言两句”。指简短的言辞。
【三阳交泰】见“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易》十月为坤卦(ⅱⅱ),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ⅱⅲ),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ⅱⅷ),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ⅱⅰ),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灾八难】①犹言多灾多难。②意外灾难。
【三灾六难】见“三灾八难”。
【三占从二】犹言少数服从多数。语本《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孔颖达疏:“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
【三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重视贞节,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极言其甚。
【三贞五烈】见“三贞九烈”。
【三纸无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三智五猜】谓用尽心思,反复猜测。
【三足鼎立】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散兵游勇】①指没有统属的或溃散的士兵。②指没有组织而独自行动的人。
【散带衡门】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
【散灰扃户】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散马休牛】《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散伤丑害】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散言碎语】犹言闲言碎语。
【散阵投巢】谓群鸟分散,各投窠巢。
【桑弧蒿矢】谓行桑弧蓬矢之礼以励志。蒿,蓬蒿。
【桑弧蓬矢】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兒应有志于四方。后用作勉励人应有大志之辞。
【桑户蓬枢】编桑枝为门,立蓬条为枢。形容家境贫穷。
【桑户棬枢】以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
【桑间濮上】①《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沈于濮水,後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②指男女幽会的地方。③指男女幽会之事。
【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桑间之咏】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
【桑间之约】指男女之间的约会。
【桑落瓦解】形容形势败坏如桑叶枯落、屋瓦解体。
【桑枢韦带】《庄子·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后因以“桑枢韦带”形容贫家寒士。
【桑枢甕牖】以桑木为门轴,以破甕为窗口。形容贫寒之家。语本《庄子·让王》:“原宪居鲁……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甕牖,二室,褐以为塞。”
【桑田碧海】同“桑田沧海”。
【桑田沧海】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桑土绸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硃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桑土之防】喻防患于未然。
【桑土之谋】喻勤于经营谋划,防患未然。
【桑廕不徙】亦作“桑廕未移”。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廕庇桑,廕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桑廕未移】见“桑廕不徙”。
【桑榆末景】同“桑榆暮景”。
【桑榆暮景】夕阳斜照桑榆时的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
【桑榆之景】指晚年时光。
【桑中之喜】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
【桑中之约】见“桑间之约”。
【丧胆游魂】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丧魂落魄】同“丧魂失魄”。
【丧魂失魄】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丧家之犬】同“丧家之狗”。
【丧尽天良】形容没有人性,凶残恶毒到了极点。
【丧明之痛】语本《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后因以指由丧子而产生的悲痛。
【丧权辱国】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丧天害理】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丧心病俊●】丧失理智,昏乱失常。形容言行荒谬可恶至极。
【搔首弄姿】亦作“搔头弄姿”。①谓修饰容貌。②比喻诗文的矫揉造作。③谓卖弄姿色。
【搔头弄姿】见“搔首弄姿”。
【搔着痒处】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语本唐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骚情赋骨】指文人的情调与风骨。
【骚人词客】同“骚人墨客”。
【骚人墨客】指风雅的文人。
【骚人墨士】同“骚人墨客”。
【骚人雅士】同“骚人墨客”。
【骚人逸客】同“骚人墨客”。
【骚翁墨客】同“骚人墨客”。
【扫地出门】①从头到尾,自始至终。②没收其全部财产并趕出家门。
【扫地俱尽】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用于贬义。
【扫地无遗】见“扫地无馀”。
【扫地无馀】同“扫地俱尽”。
【扫地以尽】见“扫地俱尽”。
【扫锅刮灶】谓倾其所有。
【扫眉才子】称有文才的女子。
【扫墓望丧】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延年果败。
【扫穴犁庭】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埽穴犁庭】谓扫荡其巢穴,犁平其庭院。比喻摧毁敌方。
【色飞眉舞】同“眉飞色舞”。形容喜悦和得意的神态。
【色厉胆薄】同“色厉内荏”。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语本《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色如死灰】见“色若死灰”。
【色若死灰】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色授魂与】指男女情爱的神交,默会。
【色衰爱弛】谓因容颜衰老而失去爱宠。
【森罗万象】语出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指宇宙世界各种事物展现出的万千气象。
【森严壁垒】使防御工事严整不可侵犯。比喻防守严密。
【杀敌致果】谓杀敌建功。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孔颖达疏:“能杀敌人,是名为果,言能果敢以除贼;致此果敢,乃名为毅,言能强毅以立功。”
【杀鸡哧猴】见“杀鸡骇猴”。
【杀鸡骇猴】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
【杀鸡取卵】喻贪图眼前微小好处而损害长远利益。
【杀鸡为黍】谓殷勤款待宾客。
【杀鸡焉用牛刀】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语本《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杀马毁车】《後汉书·周燮传》:“扞冯良呴年三十,为尉从佐。奉檄迎督邮,即路慨然,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后以“杀马毁车”喻弃官归隐。
【杀妻求将】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惜忍心害理。
【杀气腾腾】谓杀伐之气很盛。形容气势凶狠。
【杀人灭口】①谓将人处死。②指为隐瞒真象而杀害知情人的凶恶手段。
【杀人如草】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
【杀人如蒿】见“杀人如麻”。
【杀人如麻】形容杀人极多。
【杀人如蓺】见“杀人如麻”。
【杀人盈野】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形容杀人极多。
【杀人越货】杀害人命,抢夺财物。指盗匪行为。语本《书·康诰》:“杀越人于货,■不畏死,罔弗憝。”孔传:“杀人,颠越人,于是以取货利。”
【杀身成仁】指儒家为了“仁”的最高道德准则而不惜舍弃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义】犹言杀身成仁。
【杀一儆百】亦作“杀一警百”。杀一个人以儆戒许多人。
【杀一警百】见“杀一儆百”。
【杀一利百】见“杀一砺百”。
【杀一砺百】犹言杀一儆百。
【杀衣缩食】犹言节衣缩食。
【杀彘教子】谓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言行一致。
【沙里淘金】①从沙子里淘出金子。多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②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择精华。
【砂里淘金】从砂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
【铩羽暴鳞】飞鸟羽毛脱落,养鱼之水已干涸。用以比喻不得志,处境极为困难。
【铩羽涸鳞】见“铩羽暴鳞”。
【煞费苦心】费尽心思。
【煞费心机】费尽心思。
【煞有介事】谓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
【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山崩川竭】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
【山崩地坼】见“山崩地裂”。
【山崩地裂】亦作“山崩地坼”。①山岳崩塌,大地裂开。②形容声响强烈巨大。
【山崩地塌】见“山崩地陷”。
【山崩地陷】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山崩海啸】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山崩水竭】见“山崩川竭”。
【山崩钟应】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后因以“山崩钟应”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山长水阔】见“山长水远”。
【山长水远】①谓山水阻隔,道路遥远。②谓山川壮阔。
【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後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山肤水豢】《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高皇帝远】谓王法管辖不到。
【山高水长】①犹山川阻隔。②形容品格高洁,流传久远。
【山高水低】喻指意外不幸之事。
【山公倒载】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山光水色】山水的景色。
【山河表里】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叠。形容数量极多。
【山节藻棁】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山砠水厓】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山枯石死】极言年代久远。
【山亏一篑】《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喻功败垂成。
【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山盟海誓】指山海为盟誓。形容男女爱情的坚定。
【山明水秀】形容山水秀丽,风景优美。
【山南海北】①指辽远或不能确指的地方。②泛指四面八方。
【山栖谷饮】栖息于山中,汲取谷泉而饮。指隐士生活。
【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山穷水断】见“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亦作“山穷水断”。亦作“山穷水绝”。①谓山和水到了尽头。②比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山穷水绝】见“山穷水尽”。
【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童石烂】谓山无草木,石头腐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山行海宿】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山肴野蔌】亦作“山殽野湋”。野味和蔬菜。
【山殽野湋】见“山肴野蔌”。
【山摇地动】①山和地都在摇动。②形容声势浩大。
【山遥水远】谓道路遥远。
【山餚海错】犹言山珍海味。
【山阴乘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山阴夜雪】犹言山阴乘兴。
【山吟泽唱】山歌民谣。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后以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
【山珍海错】山间海中出产的珍异食品。泛指珍美丰盛的肴馔。语本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秋禽夏卵,比之如浮云;山毛海错,事同于腐鼠。”
【山珍海味】犹言山珍海错。
【山止川行】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山峙渊渟】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重水衤复】谓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山陬海澨】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删繁就简】删除繁杂使之简要。
【删华就素】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姗姗来迟】①语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颜师古注:“姗姗,行貌。”后因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②形容来得很晚。
【珊珊来迟】同“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搧风点火】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煽风点火】比喻怂恿鼓动,挑起事端。
【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讪皮讪脸】嘻皮笑脸。
【讪牙闲嗑】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
【苫眼铺眉】装模作样。
【扇席温枕】见“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东观汉记·黄香传》:“[香]父况……贫无奴仆。香躬执勤苦,尽心供养。冬无被袴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后因以“扇枕温席”为孝亲的典故。
【善罢干休】见“善罢甘休”。
【善罢甘休】亦作“善罢干休”。轻易地了结。多用于否定。
【善马熟人】良马与武艺精熟的勇士。
【善眉善眼】形容容貌善良。
【善男信女】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男女。
【善善恶恶】谓奖善嫉恶,好恶分明。
【善始令终】同“善始善终”。
【善始善终】①自始至终都很好。②谓将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善颂善祷】善于颂扬和祈求。谓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擅壑专丘】谓放情山水。
【伤风败化】见“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亦作“伤风败化”。败坏良好的风俗。
【伤弓之鸟】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
【伤教败俗】见“伤化败俗”。
【伤筋动骨】①谓身受重伤。②比喻对事物整体作大改大动。
【伤天害理】谓做事丧尽天良,违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伤心惨目】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令人不忍心看。
【伤心蒿目】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伤心疾首】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伤言扎语】方言。谓说讽刺话。
【商彝夏鼎】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觞酒豆肉】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食。
【赏不当功】谓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不逾日】见“赏不逾时”。
【赏不逾时】谓及时行赏。
【赏罚分明】谓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罚信明】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同“赏罚分明”。
【赏高罚下】见“赏功罚罪”。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劳罚罪】见“赏功罚罪”。
【赏立诛必】谓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赏奇析疑】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以“赏奇析疑”谓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善罚恶】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善罚否】见“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贤罚暴】犹赏善罚恶。
【赏贤使能】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赏心乐事】欢暢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信罚必】谓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同“赏罚分明”。
【上窜下跳】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当学乖】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方宝剑】见“上方剑”。
【上竿掇梯】犹上树拔梯。
【上根大器】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好下甚】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陵下替】同“下陵上替”。
【上楼去梯】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同“上慢下暴”。
【上慢下暴】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南落北】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篇上论】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上替下陵】同“下陵上替”。
【上天入地】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上下其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于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下同心】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下一心】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行下效】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溢下漏】谓上富下贫。
【上援下推】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捎关打节】谓打通关节。
【烧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塌美好的事物。
【烧犀观火】喻洞察事物。
【稍安毋躁】暂且耐心等待一下,不要急躁。
【稍黩筐篚】谓颇贪财物。黩,贪黩不厌;筐篚,盛器,用以比喻财礼。
【稍关打节】指暗中贿赂,拉关系,说人情。也称通关节。
【稍逊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差一些。
【稍纵即逝】稍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
【稍纵则逝】见“稍纵即逝”。
【勺水一脔】一勺水,一塊肉。喻量少。
【韶颜稚齿】谓年轻而容貌美好。
【少安无躁】稍稍安静,不要急躁。
【少安毋躁】见“少安无躁”。
【少不更事】谓年轻,阅历世事不多。语出《晋书·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少不经事】见“少不更事”。
【少成若性】谓自幼形成的习惯好象天性一样。
【少吃俭用】省吃俭用。
【少见多怪】谓见闻少,遇不常见的事物多以为怪。语本汉牟融《理惑论》:“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
【少年老成】谓年轻而稳重,有如阅历多的年长者。语本汉赵岐《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少年老诚】见“少年老成”。
【少气无力】气不壮,没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少条失教】谓没规矩,无教养。
【少言寡语】谓平时说话不多。
【舌敝脣焦】谓说话过多,致使舌疲脣干。形容费尽口舌。
【舌敝脣枯】见“舌敝脣焦”。
【舌剑脣枪】谓能言善辩,言辞犀利。
【舌剑脣鎗】见“舌剑脣枪”。
【蛇杯弓影】见“蛇影杯弓”。
【蛇灰蚓线】比喻有相应的线索可循。
【蛇毛马角】蛇生毛,马出角,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以指有名无实者。
【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
【蛇蟠蚓结】比喻互相勾结。
【蛇雀之报】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杨宝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见《後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后以“蛇雀之报”为报恩的典故。
【蛇入鼠出】比喻行动隐秘。
【蛇神牛鬼】比喻各色邪恶或各种歪人。
【蛇食鲸吞】比喻强者并吞弱者。
【蛇螫断腕】喻小害能坏大事。
【蛇头蝎尾】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称。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蛇心佛口】蛇蝎心,菩萨嘴。形容内心恶毒,口头仁慈,心口不一。
【蛇行鳞潜】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
【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
【蛇影杯弓】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汉应劭《风俗通·怪神》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的记述。后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虑而引起恐惧。
【蛇珠雀环】同“蛇雀之报”。
【舍本从末】见“舍本逐末”。
【舍本求末】放弃根本,追求末节。
【舍本逐末】舍弃本业,追求末业。古以农业为本,视工商为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舍本逐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细微末节。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舍道用权】谓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舍短录长】见“舍短取长”。
【舍短取长】舍其所短,用其所长。
【舍己成人】牺牲自己利益,成全别人。
【舍己从人】放弃自己的成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
【舍己从人】放弃自己的成见,服从大家的公论。
【舍己芸人】《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赵岐注:“芸,治也;田以喻身。舍身不治,而欲责人治,是求人太重,自任太轻。”后以“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舍近即远】见“舍近务远”。
【舍近谋远】语本《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意谓舍弃近便的,追求遥远而无把握的。
【舍近求远】见“舍近务远”。
【舍近求远】同“舍近谋远”。
【舍近务远】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舍经从权】同“舍道用权”。
【舍旧谋新】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杜预注:“可以谋立新功,不足念旧惠。”后指弃旧求新。
【舍生存义】见“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语本《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后以“舍生取义”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生取义】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谊】见“舍生取义”。
【舍实听声】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舍死忘生】谓不顾生命危险。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另一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设心处虑】见“设心积虑”。
【设心积虑】处心积虑;用尽心思。
【社会贤达】指不属任何党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士。
【社鼠城狐】同“城狐社鼠”。宗庙里的鼠,城隍庙里的狐。比喻狡猾而依势作恶的奸人。
【射利沽名】谋取财利和名誉。
【射人先射马】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射石饮羽】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①指春秋楚养由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按,“先”为“兕”的误字。《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②指春秋熊渠子。《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③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④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于莎栅,见石于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馀。就而视之,乃石也。”后为用心精诚或功力深湛之典,见唐李白《豫章行》。
【射像止啼】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射影含沙】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人在岸上,影见水中,即以气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著皮肌,其疮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
【射鱼指天】向天射鱼。喻虽劳而必无所获。
【涉笔成趣】谓动笔就能构成意趣。
【赦过宥罪】谓赦免过错,宽恕罪行。
【赦事诛意】谓不问其实际行动而但推究其居心以定罪责。
【摄威擅势】谓凭借权势,专横跋扈。
【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形容日夜不止。
【伸冤理枉】洗雪冤枉。
【身败名隳】见“身败名裂”。
【身败名裂】地位丧失,名声败坏。谓遭到彻底失败。
【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动不能由自己支配。
【身不由主】见“身不由己”。
【身不遇时】谓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身操井臼】语本《後汉书·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兒女常自操井臼。”后因以“身操井臼”指亲自操持家务。
【身当其境】见“身临其境”。
【身当矢石】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身非木石】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身废名裂】见“身败名裂”。
【身怀六甲】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
【身寄虎吻】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身家性命】全家的生命和财产。
【身经百战】谓亲身经历过无数次战斗或斗争。
【身历其境】见“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谓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身名俱败】犹言身名俱灭。
【身名俱灭】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
【身名俱泰】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身名两泰】见“身名俱泰”。
【身强力壮】身体强壮,精力充沛。
【身轻言微】谓地位低下,言论主张不被重视。
【身首异处】身体和头颅分在不同地方。指被杀头。
【身首异地】见“身首异处”。
【身体发肤】语出《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身体力行】《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后以“身体力行”谓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身退功成】谓功业成就,退隐家园。
【身外之物】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财产等。
【身微力薄】谓地位低下,财力不足。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身无寸缕】谓身上没有一寸线。形容极其穷困。
【身无寸铁】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
【身无立锥】形容没有容身之地。
【身无完肤】①《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后以“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②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
【身无择行】谓一身行为遵循法则而无其他选择。
【身先朝露】谓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比喻很快死亡。
【身先士众】见“身先士卒”。
【身先士卒】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后因以“身先士卒”谓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
【身显名扬】身世显赫,声名远扬。
【身心交病】身体衰弱,精神不振。
【身心交瘁】见“身心交病”。
【身遥心迩】犹言身远心近。
【身远心近】谓身体相隔虽远,但是双方的心却贴得很近。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做身当】谓自己做事自己承当。
【深闭固拒】见“深闭固距”。
【深闭固距】紧紧闭关,坚决抵制。
【深壁固垒】犹深沟高垒。
【深藏若虚】把宝物深深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深仇大恨】亦作“深雠大恨”。谓极深的仇恨。
【深仇宿怨】犹深仇大恨。
【深雠大恨】见“深仇大恨”。
【深刺腧髓】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深恶痛疾】见“深恶痛绝”。
【深恶痛嫉】见“深恶痛绝”。
【深恶痛绝】极其厌恶、痛恨。语出《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宋硃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深根固本】同“深根固柢”。
【深根固柢】谓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
【深根固蒂】同“深根固柢”。
【深根宁极】①谓深藏静处。②根柢牢固。
【深根蟠结】犹盘根错节。比喻恶势力根基深厚,勾结紧密。
【深耕易耨】深耕土地,勤除杂草。谓勤于农事。
【深沟壁垒】犹深沟高垒。
【深沟高垒】深挖沟、高筑墙。谓构筑牢固的防御工事。
【深沟固垒】犹深沟高垒。
【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深计远虑】犹深思远虑。
【深奸巨猾】犹老奸巨猾。
【深见远虑】看得深,想得远。
【深扃固钥】把门窗关紧锁严。比喻把事物的真相隐藏起来而不使之外露。
【深居简出】①藏身于隐密之处,很少外出。②常指待在家里很少出门。
【深厉浅揭】《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硃熹集传:“以衣而
【深明大义】谓识大体,顾大局。
【深铭肺腑】深深铭记于心。
【深谋远虑】谓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深切著白】见“深切著明”。
【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
【深情底理】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
【深情厚谊】见“深情厚意”。
【深情厚意】深厚的情意。
【深仁厚泽】谓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深入膏肓】谓毛病已经无可救药。
【深入骨髓】形容达到极深极重的程度。
【深入浅出】对内容的理解十分深刻,表达却浅显易懂。
【深入显出】见“深入浅出”。
【深山长谷】见“深山穷谷”。
【深山老林】见“深山穷林”。
【深山密林】见“深山穷林”。
【深山穷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深山穷林】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深山野墺】荒僻的大山深处。
【深山幽谷】见“深山穷谷”。
【深思熟虑】反复地深入细致地思考。
【深思远虑】想得深,考虑得远。
【深图远算】见“深谋远虑”。
【深惟重虑】犹深思熟虑。
【深文大义】深奥的大道理。
【深文附会】见“深文傅会”。
【深文傅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峻法】犹言严刑峻法。
【深文巧诋】罗织罪名,蓄意毁谤。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深文周内】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周纳】见“深文周内”。
【深猷远计】见“深谋远虑”。
【深宅大院】房屋多、院子大的住宅。
【深中笃行】谓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深中隐厚】内心廉正忠厚。
【神安气集】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神不附体】形容心神不定。
【神不收舍】见“神不守舍”。
【神不守舍】亦作“神不收舍”。形容心神不安定。
【神不知鬼不觉】谓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神不知鬼不晓】见“神不知鬼不觉”。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
【神采焕发】精神焕发,风采动人。
【神采奕奕】①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②指艺术作品生动传神。
【神采英拔】谓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神藏鬼伏】比喻变化莫测。
【神差鬼遣】同“神差鬼使”。
【神差鬼使】谓某些凑巧的事发生,像有鬼神在暗中操纵、指使。常用以比喻预料不到、不由自主。
【神超形越】谓身心超逸,不同凡俗。
【神驰力困】形容心神向往,情思昏沉。
【神抶电击】谓如神电之笞击。喻进击疾速。
【神出鬼没】①比喻用兵的变化,或隐或现,迅速巧妙而难以捉摸。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②泛指变化神奇,难以捉摸。
【神出鬼入】①同“神出鬼没”。②犹言灵魂出窍。
【神到之笔】犹言神来之笔。
【神短气浮】谓心性浅薄浮躁。
【神而明之】《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韩康伯注:“体神而明之,不假于象,故存乎其人。”孔颖达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于其人。”后以“神而明之”谓表明玄妙的事理。
【神飞气扬】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神飞色舞】犹眉飞色舞。形容兴高采烈。
【神工鬼斧】喻技艺精巧,似有神助。
【神工鬼力】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神工天巧】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神工意匠】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神功圣化】指帝王的功绩和教化。旧时对人君的颂扬之辞。
【神鬼莫测】形容诡秘难知。
【神嚎鬼哭】见“神号鬼哭”。
【神号鬼哭】形容哭声非常凄厉悲惨。
【神号鬼泣】见“神号鬼哭”。
【神乎其技】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神乎其神】谓神奇奥妙到了极点。
【神譁鬼叫】形容大喊大叫。
【神会心融】犹言融会贯通。
【神魂荡飏】形容精神飘忽。
【神魂颠倒】①形容极为向往、入迷。②心神不宁,失去常态。
【神魂飞越】形容写作时想像力肆意驰骋。
【神魂飘荡】形容精神飘忽。
【神机鬼械】形容计谋阴险狡诈。
【神机妙算】灵巧的心思,奇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有预见。
【神奸巨蠹】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
【神奸巨猾】见“神奸巨蠹”。
【神閒气定】神气悠闲安静。
【神焦鬼烂】形容残破毁坏达到极点。
【神经错乱】①指精神病。②谓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经过敏】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神来气旺】犹言运气旺盛。
【神来之笔】指文艺创作中不期而至的精采文墨。常用以形容作品的意境和技法奇妙绝伦。
【神领意得】形容领悟透彻。
【神领意造】谓用心神领会和创造艺术形象。
【神流气鬯】精神气息流暢通达。
【神龙见首】清赵执信《谈龙录》:“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后以“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神龙见首不见尾】见“神龙见首”。
【神龙马壮】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
【神龙失埶】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眉鬼道】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神眉鬼眼】形容面部装出怪模样。
【神迷意夺】谓精神迷乱,情思恍惚。
【神灭形消】指死亡。
【神谟庙算】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神谟远算】见“神谟庙算”。
【神谋魔道】犹神差鬼使。
【神怒人怨】谓人人怨恨愤怒。
【神气活现】形容十分得意傲慢的样子。
【神牵鬼制】谓受到多方面牵制而不能任意行事。
【神清骨秀】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神清气朗】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清气茂】谓心神清朗,资质秀美。
【神清气爽】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情不属】犹言心不在焉。
【神区鬼奥】指神奇深幽的地方。
【神融气泰】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神丧胆落】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神色自若】神情面色镇定如常。
【神圣工巧】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语出《难经·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神施鬼设】谓不是人,而是神鬼所设计的。形容安排极为巧妙。
【神使鬼差】见“神差鬼使”。
【神逝魄夺】犹言魂飞魄散。
【神枢鬼藏】谓神奇奥妙的兵书。
【神输鬼运】见“神运鬼输”。
【神思恍惚】心神不定,意念模糊。
【神竦心惕】肃敬貌。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强。
【神头鬼脸】①形容不愉快的脸色。②喻蓬头乱发,不加修饰。
【神头鬼面】①比喻竞奇立异,故弄玄虚。②见“神头鬼脸”。③古代杂剧十二科目之一。参阅《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
【神完气足】精神饱满,气息充足。
【神往神来】指精神相通。
【神武挂冠】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神仙中人】亦作“神仙中人”。①谓神采、仪态、服饰、举止不同凡俗的人。②谓像神仙一般自在快活之人。
【神仙中人】见“神仙中人”。
【神闲气静】见“神閒气定”。
【神霄绛阙】原指仙境。亦用以形容帝王高深华美的宫殿。
【神摇目夺】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神怡心旷】精神愉悦,心胸开阔。
【神怿气愉】形容欢欣愉快。
【神意自若】见“神色自若”。
【神郁气悴】精神郁结劳悴。
【神运鬼输】①形容运输迅疾。②以喻偷漏。
【神湛骨寒】形容危惧。
【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神醉心往】心神陶醉向往。
【沈博绝丽】指文章内容深沉渊博,文辞极其华丽。
【沈烽静柝】烽火熄灭,柝声寂静。喻边疆无战事。
【沈静寡言】见“沈默寡言”。
【沈李浮瓜】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硃李于寒水。”谓天热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后以“沈李浮瓜”借指消夏乐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
【沈密寡言】犹沉默寡言。
【沈默寡言】性情沉静,很少说话。
【沈谋研虑】犹深谋熟虑。
【沈谋重虑】见“沈谋研虑”。
【沈声静气】谓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沈诗任笔】①南朝梁沈约以诗著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谓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
【沈思默想】静静地深思。
【沈思熟虑】深入思索,仔细考虑。
【沈心静气】犹言心平气和。
【沈腰潘鬓】南朝梁沈约老病,百余日中,腰带数移孔;又晋潘岳年始三十二岁,即生白发。后因以“沈腰潘鬓”为形容身体消瘦,头发斑白之典。
【沈吟不决】犹言沉吟未决。
【沈吟未决】迟疑不决。
【沈鱼落雁】《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本谓人之所美而鱼鸟避之。后世用“沈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沈郁顿挫】深沉蕴藉,抑扬有致。
【沈灶产■】灶淹没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严重。
【沈灶生■】见“沈灶产■”。
【沈舟破釜】《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后用“沈舟破釜”表示决一死战。
【沈著痛快】亦作“沈着痛快”。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暢。
【沈著痛快】亦作“沈着痛快”。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暢。
【沈着痛快】见“沈著痛快”。
【审几度势】省察事机,揣度形势。
【审曲面势】见“审曲面埶”。
【审曲面埶】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审时度势】分析时势,估计其发展趋向。
【甚嚣尘上】①《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曰:‘甚嚣,且尘上矣。’”意为晋军喧哗纷乱,车尘飞扬。后用以形容议论喧腾。②用以形容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慎身修永】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语本《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孔传:“言慎其身,思为长久之道。”
【慎小谨微】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慎小事微】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慎终承始】见“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结束时仍然慎重,就同开始时一样。指做事从头至尾小心谨慎。
【慎终于始】谓结束时想要慎重,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
【慎终追远】谓居父母丧,祭祀祖先,要依礼尽哀;要恭敬虔诚。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
【慎重其事】谓对某一事的态度严肃认真。
【蜃楼海市】即海市蜃楼。多借指虚幻夸诞的事物。
【蜃楼山市】即海市蜃楼。
【升官发财】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升山采珠】登山采珍珠,比喻求之非所。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②谓出入于外内室之间。
【升堂入室】《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硃熹集注:“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升堂入室】《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硃熹集注:“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生搬硬套】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
【生不逢场】犹言生不逢时。
【生不逢辰】见“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谓生得不是时候。常作时运不济之叹。语出《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生炒热卖】谓急于应付,现做现卖而不暇精制。
【生辰吉帖】即庚帖。
【生夺硬抢】谓强行夺过来。
【生发未燥】胎发未干。因以指孩童之时。语本《宋书·索虏传》:“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
【生功止过】鼓励立功,防止过失。
【生关死劫】生的关头,死的劫数。谓人的生死命运。
【生花妙笔】见“生花笔”。
【生花妙语】指动听的言语文章。
【生寄死归】视生如寄,视死如归。表示豁达之辞。
【生聚教训】《左传·哀公元年》:“扞伍员呴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后以“生聚教训”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生聚教养】同“生聚教训”。
【生拉活扯】亦作“生拉硬扯”。①犹言生拖死拽。②比喻牵强附会。
【生拉活拽】谓拉扯,纠缠。
【生拉硬扯】见“生拉活扯”。
【生离死别】难以再见或永久的别离。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生龙活虎】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多用以比喻人活泼有朝气或文章生动有力。
【生龙活现】犹言活龙活现。
【生民涂炭】犹言生灵涂炭。
【生拼硬凑】勉强拼凑。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和活力。
【生荣没哀】同“生荣死哀”。
【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崇敬,死了使人哀痛。语本《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邢昺疏:“生则荣显,死则哀痛。”
【生荣亡哀】同“生荣死哀”。
【生肉枯骨】犹言生死肉骨。
【生桑之梦】指三国蜀何祗梦桑生井中,后应梦,四十八岁而卒。《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迎门下书佐何祗”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部耆旧传·杂记》:“扞何祗呴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後为督军从事……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后以喻死期将至。
【生杀予夺】语本《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后以“生杀予夺”指有权势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处置人民生命财产的权力。
【生杀与夺】同“生杀予夺”。
【生上起下】犹言承上启下。
【生生世世】世世代代;永生永世;永远。
【生生死死】犹言一辈子。谓从生至死。
【生手生脚】形容对所做的某项新工作不熟悉的样子。
【生死不易】见“生死不渝”。
【生死不渝】至死不变。
【生死长夜】佛教语。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
【生死存亡】生存和死亡;生存或死亡。
【生死骨肉】见“生死肉骨”。
【生死关头】指极其紧要的契机或时刻。
【生死苦海】犹言生死海。
【生死肉骨】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极言恩施的深厚。
【生死无贰】至死无异心。表示坚定。
【生死攸关】谓关系到生存或死亡。
【生死与共】生死都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生死之交】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谊。
【生死醉梦】形容非常专心。
【生吞活剥】①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语本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李义府尝赋诗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②谓不加烹调。③比喻侵略欺凌。④犹言生拉硬扯。⑤比喻一知半解。
【生吞活夺】形容粗暴地抢夺。
【生拖死拽】形容强行拉拽。
【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省。古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生众食寡】生产的多,消费的少。语本《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恆足矣。”
【生拽活拖】犹言生拖死拽。形容用力拉扯。
【声东击西】①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②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
【声价百倍】见“声价十倍”。
【声价倍增】谓声誉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声价十倍】谓声望、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声泪俱发】见“声泪俱下”。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流泪。形容极其悲恸或激动。
【声名赫奕】名声显赫。
【声名藉甚】名声显赫。指人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极高。
【声名狼籍】见“声名狼藉”。
【声名狼藉】形容行为不检点,名声极差。语出《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声名烜赫】名声显赫。
【声气相求】谓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声气相投】见“声气相求”。
【声情并茂】指演唱时唱腔很优美,而所表达的感情又很丰富、真挚。
【声入心通】谓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
【声色并厉】见“声色俱厉”。
【声色不动】不动声色。形容态度从容镇静,不随意流露感情。
【声色狗马】歌舞、女色、玩狗、跑马。泛指旧时统治阶级的淫乐方式。
【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
【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声色犬马】见“声色狗马”。
【声势浩大】声威气势非常壮大。
【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
【声势汹汹】见“声势汹汹”。
【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声势烜赫】声威气势盛大显赫。
【声势熏灼】谓声威气势逼人。
【声嘶力竭】声音喊哑,力气用尽。形容竭力叫嚷呼号。
【声吞气忍】犹忍气吞声。谓受了气强自忍耐不敢发作。
【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情。
【声希味淡】谓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声销迹灭】犹销声匿迹。谓隐藏形迹。
【声音笑貌】原为低声下气、谄媚阿谀之貌。后亦泛指人的言语和神态。
【声应气求】指情投意合或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间相互呼应或唱和。语出《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声誉十倍】同“声价十倍”。
【声张势厉】声势煊赫。
【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
【声振林木】声浪振动树林。形容乐声激越宏亮。
【声罪致讨】宣布对方的罪行而进行讨伐。语本《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以声张其罪。”
【胜残去杀】实行仁政,使残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刑杀。
【胜任愉快】有能力承担并能圆满愉快地完成任务。
【笙磬同音】①谓乐声和谐。②喻人事和协,关系融洽。
【鼪鼯之径】同“鼪鼬之迳”。
【鼪鼬之迳】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绳锯木断】《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绳锯木断”比喻力量虽小,日久为之,也能做成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绳愆纠谬】谓举发过失,纠正错误。
【绳愆纠缪】见“绳愆纠谬”。
【绳愆纠违】见“绳愆纠谬”。
【绳趋尺步】犹言循规蹈矩。
【绳枢甕牖】以绳子系门枢,以破甕作窗户。形容贫穷人家屋舍之陋。
【绳先启後】承前启后。
【绳一戒百】谓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省吃俭用】见“省吃俭用”。
【省吃俭用】形容生活节俭。
【省吃俭用】形容生活节俭。
【省吃细用】见“省吃俭用”。
【省愆寡过】减少过错。
【省身克己】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省事宁人】减少事务,使人安宁。
【省衣节食】犹言节衣缩食。指生活节俭。
【省役薄赋】减轻徭役和赋税。谓施行仁政。
【圣帝明王】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
【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圣君贤相】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
【圣人之年】谓五十岁。
【圣人之徒】圣人的门徒。多指传孔子之道者。
【圣神文武】《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孔传:“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以“圣神文武”为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
【圣主垂衣】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语本《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
【盛极一时】形容在某一时期极为兴盛。
【盛名难副】《後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以“盛名难副”指名过其实。
【盛气临人】见“盛气凌人”。
【盛气凌人】亦作“盛气临人”。谓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今多用作贬义。
【盛水不漏】喻说理严密。
【盛筵必散】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盛筵难再】谓良会不易重逢。
【盛筵易散】见“盛筵必散”。
【剩馥残膏】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指闺中之作。
【剩水残山】语本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剩水,指人工池塘;残山,指假山。后多以“剩水残山”指山河残破的景象。
【賸菜残羹】吃剩的食物。比喻弃馀无用之物。
【賸水残山】谓零散的山水;残破的河山。常指经外来势力蹂躏的土地、景物。
【賸水残山】谓零散的山水;残破的河山。常指经外来势力蹂躏的土地、景物。
【尸居馀气】形容人即将死亡。亦以谓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尸居馀气】同“尸居馀气”。
【尸居馀气】同“尸居馀气”。
【尸禄素飡】见“尸禄素餐”。
【尸禄素餐】亦作“尸禄素飡”。谓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尸山血海】形容杀人之多。
【尸山血海】同“尸山血海”。
【尸山血海】同“尸山血海”。
【尸位素餐】谓居位食禄而不尽职。
【失道寡助】谓违反正义者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失魂荡魄】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
【失魂落魄】①形容极度惊恐不安。②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
【失魂丧胆】形容极度恐慌。
【失魂丧魄】①形容极度惊恐不安。②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
【失惊打怪】①犹大惊小怪。②惊恐;慌张。
【失惊倒怪】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
【失精落彩】没精打彩。
【失马塞翁】比喻因祸得福的人。
【失时落势】谓时运不济。
【失张冒势】冒冒失失的样子。
【失张失志】同“失张失智”。
【失张失致】同“失张失智”。
【失张失智】举止失措、失神落魄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见“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失之毫釐,谬以千里】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交臂】亦作“失诸交臂”。谓当面错过机会。语本《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王先谦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诸交臂】见“失之交臂”。
【师出无名】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语本《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谓出兵有正当的理由。后即以“师出有名”比喻行事有理。
【师道尊严】谓为师者地位崇高。
【师心自用】谓只凭主观,自以为是。
【诗肠鼓吹】喻激发诗人创作欲望的音乐。
【诗家三昧】作诗的诀窍。
【诗酒风流】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诗礼传家】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家】见“诗礼人家”。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诗朋酒侣】见“诗朋酒友”。
【诗朋酒友】作诗饮酒的朋友。
【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书发冢】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恆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诗书发冢】见“诗书发冢”。
【诗庭之训】指父训。
【诗云子曰】《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诗中有画】谓诗作工于描绘景物,读之如置身图画之中。
【施绯拖绿】形容衣衫不整。
【施号发令】发布号令。
【施衿结褵】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施命发号】发布号令。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见“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
【十变五化】谓变化多端。
【十病九痛】形容经常生病。
【十不当一】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十成九稳】谓相当稳妥可靠。
【十恶不赦】①封建时代谓犯有属于“十恶”罪行者均不得赦免。②形容罪大恶极或坏到极点。
【十恶五逆】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十二金钗】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十二金牌】《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宋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因以“十二金牌”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十二万分】形容程度极深。
【十发十中】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十风五雨】十天刮一次风,五天下一场雨。谓风调雨顺。
【十夫桡椎】见“十夫楺椎”。
【十夫楺椎】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十光五色】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十寒一暴】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十浆五馈】典出《列子·黄帝》:“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谓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十拷九棒】谓严刑拷打。
【十口相传】许多人辗转相传。
【十里洋场】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②泛指繁荣的市场。
【十米九糠】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十眠九坐】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十面埋伏】①谓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②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楚汉》。自明代后期流传至今。以刘邦与项羽垓下大战为主题,用琵琶演奏,表达了古代战场上千军万马震撼山岳的声势。明末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曾以善弹此曲著称。参阅清张山来《虞初新志》卷一所载清王猷定《汤琵琶传》。
【十目所视】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拏九稳】见“十拿九稳”。
【十拿九稳】亦作“十拏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十年读书】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十年磨剑】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十亲九眷】众多亲戚。
【十全十美】谓完美无缺。
【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十生九死】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十十五五】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十世单传】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十室九空】形容因灾荒、战乱或苛征暴敛以致百姓破产或流亡的景象。
【十室九匮】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
【十室容贤】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十手争指】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语本《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鼠同穴】比喻把坏人集中于一处,以便一举歼灭。
【十死不问】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十死九活】形容难以幸存。
【十死一生】谓死的可能远大于生。
【十万火急】形容情况非常紧急,刻不容缓。
【十万火速】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十行俱下】一眼同时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敏捷。
【十羊九牧】①比喻民少官多。②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十有八九】①谓绝大多数。②犹言大致不差,差不离。
【十雨五风】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十载寒窗】谓长期清苦勤读。窗,亦作“漦”。
【十战十胜】谓每战必胜。
【十指连心】①谓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②比喻关系异常密切。
【十转九空】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十字街口】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①街道横直交叉的地方。多为行人往来频繁的热闹地方。②借指现实社会。
【十字路口】①街道或道路纵横交叉的地方。②比喻社会生活中不同道路的交集点。
【十字路头】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什围伍攻】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石沉大海】亦作“石沈大海”。比喻无影无踪,杳无信息或事情没有下文。
【石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石赤不夺】石质坚硬,丹砂色鲜红,均不可改变。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石火电光】佛教语。喻时光的短促。
【石火风灯】见“石火风烛”。
【石火风烛】比喻为时短暂。
【石缄金匮】同“石室金匮”。
【石烂海枯】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石烂江枯】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石泐海枯】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石破天惊】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之势。后多用以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石沈大海】见“石沉大海”。
【石室金匮】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石室金鐀】见“石室金匮”。
【时不可失】时机不可错过。谓要抓住有利时机。
【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谓要抓紧时间。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感叹错过时机,追悔莫及。语出《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不再来】时机一失,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时绌举赢】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绌,不足;赢,有余。
【时乖命蹇】犹言时乖运蹇。
【时乖运蹇】时机不顺,命运不好。谓时运不济,处境不顺利。
【时过境迁】时间推移,环境发生变化。
【时和年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时亨运泰】旧时指命运亨通。
【时来运转】时机来临,命运开始好转。
【时清海宴】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时诎举赢】见“时绌举赢”。
【时移世易】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移势易】犹时异势殊。
【时移俗易】时代更替,社会风俗变易。泛指时世、风俗等都起了变化。
【时异势殊】谓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
【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礼知书】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识时达务】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识时通变】见“识时达变”。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识涂老马】见“识途老马”。
【识途老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
【识微见几】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识微见远】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识微知著】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识文断字】知晓文字。
【识文谈字】见“识文断字”。
【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
【实偪处此】《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实蕃有徒】见“实繁有徒”。
【实繁有徒】亦作“实蕃有徒”。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
【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实心实意】言行发自内心,真诚。
【实至名归】谓有了实际成就,就会有相应的声誉。
【拾陈蹈故】因袭陈词滥调。
【拾带重还】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拾金不昧】谓拾得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拾人涕唾】比喻蹈袭他人的意见、言论,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拾人唾涕】见“拾人涕唾”。
【拾人唾馀】见“拾人涕唾”。
【拾人牙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拾遗补阙】①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②采录遗逸的事迹。
【食案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必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食不充肠】见“食不充饥”。
【食不充饥】犹言食不果腹。
【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
【食不二味】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食不甘味】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语本《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食不餬口】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食不遑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兼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食不兼味】见“食不二味”。
【食不累味】同“食不二味”。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语出唐韩愈《张中丞传後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食不知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终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肉】见“食不兼肉”。
【食不重味】同“食不二味”。
【食箪浆壶】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食而不化】吃了东西而不消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食方于前】同“食前方丈”。
【食甘寝安】见“食甘寝宁”。
【食甘寝宁】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食古不化】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灵活运用。亦泛指拘泥不能变通。
【食古如鲠】犹言食古不化。
【食藿悬鹑】谓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食饥息劳】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食马留肝】《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又《汉书。儒林传·辕固》:“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后反用其义,以“食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食毛践土】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食物。形容生活奢侈。
【食肉寝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庄公为勇爵,殖绰、郭最欲与焉。州绰……对曰:‘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遂以“食肉寝皮”喻敌人为禽兽,恨不得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当垫褥,表示极端仇恨。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语本《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少事繁】见“食少事烦”。
【食生不化】谓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食宿相兼】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语本《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適,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食荼卧棘】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食为民天】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食味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言而肥】谓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于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食鱼遇鯖】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食玉炊桂】比喻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食子徇君】谓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租衣税】靠收取赋税而生活。
【史不绝书】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矢不虚发】形容射箭本领极高,每发必中。
【矢口猖言】犹言信口胡说。
【矢口否认】谓一口咬定,拒不承认。
【矢力同心】齐心合力。
【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样射来。极言其多。
【矢死不二】见“矢死无贰”。
【矢死无贰】发誓宁死不变。
【矢无虚发】见“矢不虚发”。
【矢心不二】立誓无二心。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刻。
【矢志不摇】见“矢志不渝”。
【矢志不移】见“矢志不渝”。
【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语出《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豕窜狼逋】狼狈逃窜貌。
【豕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豕虎传譌】同“豕亥鱼鲁”。
【豕食丐衣】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极其贫困。
【豕突狼奔】如野猪冲撞,似恶狼奔窜。比喻人之横冲直撞。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後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使乖弄巧】①耍手腕;耍花招。②犹言卖俏。
【使酒骂坐】见“使酒骂座”。
【使酒骂座】亦作“使酒骂坐”。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之人为“使酒骂座”。
【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使心彆气】发脾气。
【使心用腹】用心思,使坏心眼。
【使心用倖】见“使心作倖”。
【使心作倖】亦作“使心用倖”。用心机。
【使性傍气】见“使性谤气”。
【使性谤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摜气”。发脾气;撒气。
【使性摜气】见“使性谤气”。
【使羊将狼】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众。
【使嘴使舌】搬弄口舌。
【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始终如一】自始至终都一样。
【始终若一】同“始终如一”。
【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肇始人。
【屎流屁滚】形容惊恐之极。
【屎屁直流】形容恐惧之极。
【士饱马腾】唐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于槽。”后以“士饱马腾”谓军中粮草充足,士气旺盛。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世道人心】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世态炎凉】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世外桃源】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未受战乱破坏的理想社会,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市井无赖】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市井小人】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市井之臣】①去官而居于都邑的士大夫,对君自称“市井之臣”。②指居于都邑而未做官的人。
【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示贬于褒】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事半功百】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谓费力小而收效大。
【事倍功半】谓费力大而收效小。
【事必躬亲】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师古】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宜迟】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有馀】谓达到极点。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过景迁】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核言直】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捷功倍】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宽即圆】见“事款则圆”。
【事款则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齐事楚】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往日迁】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无二成】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与心违】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在人为】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侍执巾节】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本《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势不可遏】犹势不可当。
【势不两存】见“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势合形离】谓总体结构完整而其各部分形体又自相独立。
【势均力敌】谓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
【势钧力敌】见“势均力敌”。
【势穷力蹙】同“势穷力屈”。
【势穷力竭】同“势穷力屈”。
【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势如劈竹】见“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後,皆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视财如命】爱惜钱财如同爱惜生命。形容极为贪钱吝啬。
【视丹如绿】看红色就像绿色。形容忧愁迷乱而致眼睛昏花。
【视而不见】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视民如伤】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
【视民如子】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
【视人如伤】见“视民如伤”。
【视人如子】见“视民如子”。
【视日如年】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
【视如草芥】语本《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如草芥”比喻极端轻视。
【视如粪土】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
【视如陌路】见“视若路人”。
【视若兒戏】见“视同兒戏”。
【视若路人】把亲人或熟人看作陌路人。
【视若无睹】看见了好像没看见。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视死如归】把赴死看作如归家一样。形容不怕死。多指为了正义,不惜牺牲。
【视死如生】见“视死若生”。
【视死如饴】谓甘心死去。
【视死若归】见“视死如归”。
【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视死犹归】见“视死如归”。
【视同兒戏】把重大的事情看作小孩子做游戏。形容极不严肃,十分随便。
【视同拱璧】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视同陌路】见“视若路人”。
【视同秦越】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
【视同一律】同等看待。
【视微知著】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视为兒戏】见“视同兒戏”。
【视为寇雠】《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视为畏途】语本《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后因以“视为畏途”谓把某一处所或事情看得危险、艰难。
【视下如伤】见“视民如伤”。
【视险如夷】把危险看作平安。形容勇敢,不畏艰险。
【视险若夷】见“视险如夷”。
【视远步高】高视阔步。形容态度傲慢。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饰非拒谏】粉饰掩盖错误,拒绝规劝。
【饰非遂过】粉饰错误,养成过失。
【饰非文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饰非掩过】同“饰非文过”。
【饰非养过】见“饰非遂过”。
【饰垢掩疵】粉饰掩盖污点和缺点。
【饰怪装奇】谓故为怪异。
【饰情矫行】谓掩饰自己的真心本意,行为矫揉造作。
【饰智矜愚】谓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语本《庄子·山木》:“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汙。”
【室迩人遐】见“室迩人远”。
【室迩人遥】见“室迩人远”。
【室迩人远】亦作“室迩人遐”。亦作“室迩人遥”。语本《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硃熹集传:“室迩人远者,思之而未得见之辞也。”后常用为怀念亲故或悼念亡者之词。
【室怒市色】生家中人的气,却以怒色对待市人。谓迁怒于人。语出《左传·昭公十九年》:“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杜预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室如县罄】亦作“室如悬磬”。亦作“室如悬罄”。谓室中空无所有。比喻一贫如洗。
【室如悬磬】见“室如县罄”。
【室如悬罄】见“室如县罄”。
【室徒四壁】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恃才傲物】自负其才,藐视他人。
【恃强凌弱】依仗强暴,欺侮弱小。
【拭目而待】见“拭目以待”。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看。形容对事情发展殷切关注。
【拭目以俟】见“拭目以待”。
【是非颠倒】硬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
【是非口舌】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是非曲直】对的和不对的;有理和无理的。
【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指保守复古。
【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是非非】①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②指正确与错误。
【舐糠及米】喻贪婪蚕食。
【逝将去汝】诀别之辞。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用以谓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释缚焚榇】谓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掉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释回增美】《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郑玄注:“释,犹去也;回,邪辟也;质,犹性也。”后以“释回增美”谓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释生取义】犹言舍生取义。
【释知遗形】犹言弃智忘身。谓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誓不两立】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
【誓海盟山】同“山盟海誓”。
【誓日指天】见“誓天指日”。
【誓山盟海】同“山盟海誓”。
【誓死不二】见“誓死不贰”。
【誓死不贰】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誓死不屈】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誓死不渝】立誓至死不变。
【誓天断发】断发向天起誓。
【誓天指日】对着天、日发誓。
【誓同生死】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誓以皦日】谓誓同生死,亲爱终生。语本《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適材適所】谓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
【適当其冲】正好对着冲要。
【適当其时】谓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適得其反】谓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
【適逢其会】谓正好碰上那个时机。
【適逢其时】见“適逢其会”。
【適居其反】见“適得其反”。
【適可而止】谓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下来。
【適情率意】犹言放任情意。
【適情任欲】犹言任情纵欲。
【適如其分】犹言恰如其分。
【適时应务】适合时宜,顺应世务。
【適俗随时】犹言顺应时俗。
【適心娱目】犹言喜心悦目。
【適性任情】谓顺适性情。
【適性忘虑】谓顺悦情性忘却忧虑。
【適以相成】谓恰好可以相辅相成。
【噬脐莫及】见“噬脐无及”。
【噬脐无及】亦作“噬脐莫及”。自咬腹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
【螫手解腕】《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后以“螫手解腕”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
【收残缀轶】收集残缺,缀补漏失。
【收成弃败】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收刀检卦】谓停止胡作非为。
【收离纠散】收集离散者。
【收离聚散】见“收离纠散”。
【收锣罢鼓】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
【收旗扌卷伞】喻停止活动。
【收视反听】谓不视不听。形容专心致志,心不旁骛。
【收因结果】谓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谓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收因种果】见“收因结果”。
【收园结果】见“收因结果”。
【收缘结果】见“收因结果”。
【收之桑榆】《後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手不释卷】手执书本没有放下的时候。形容勤读不倦。
【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
【手不应心】犹言力不从心。
【手到病除】形容医术高明。
【手到拿来】谓不费力气就能将必须擒拿的人捉到。
【手到拈来】比喻办事不费力气就能成功。
【手到擒来】谓不费力气就把敌人擒捉过来。
【手高眼低】①谓作事的能力强而辨识能力低。②谓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却很低。喻贪得而不识货。
【手挥目送】三国魏嵇康所作《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之十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句,谓一面仰视飞鸟,一面挥手弹琴,手眼并用,无不自如。后以“手挥目送”比喻行文得心应手。
【手疾眼快】谓动作敏捷。
【手脚干净】喻廉洁奉公。
【手脚无措】同“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乱而无条理。
【手胼足胝】犹手足胼胝。
【手无寸刃】谓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
【手无寸铁】犹手无寸刃。
【手无缚鸡之力】双手没有捆缚住鸡的力气。形容文弱。
【手舞足蹈】①舞蹈时配合乐曲,两手舞动双足跳动。后多用以形容心情高度兴奋、用动作来表达的状态。语本《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指朝仪中臣下的拜舞。
【手眼通天】比喻善于钻营,手腕不寻常。
【手足胼胝】手足生茧。极言劳瘁。
【手足失措】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手足无措】手脚无安放处。喻动辄得咎,不知所从。语出《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陈书·後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后亦用以形容临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手足异处】谓被杀。
【手足之情】谓兄弟的情分。
【手足重茧】手足生厚茧。极言劳瘁。语本《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扌卷土重来】谓失败后倾其全部力量再图恢复。
【守分安常】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守口如瓶】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出言。后多形容严守秘密。
【守瓶缄口】犹言守口如瓶。谓闭口不言。
【守缺抱残】亦作“守阙抱残”。守住残缺的东西不放。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
【守阙抱残】见“守缺抱残”。
【守望相助】谓相互共同防御。
【守先待後】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守约施搏】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守正不阿】坚守正道,不曲从迎合。
【守正不回】坚守正道,不屈从。
【守正不挠】《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颜师古注:“桡,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桡,一本作“挠”。后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守正不桡】见“守正不挠”。
【守株待兔】①《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后因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②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居首位。
【首善之地】①指首都。②最好的地方。
【首善之区】见“首善之地”。
【首施两端】见“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貌。
【首尾相继】前后连接不断。
【首尾相连】见“首尾相继”。
【首尾相卫】喻互相援救。
【首尾相应】①《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后以“首尾相应”指作战时军队各部分互相照应支援。②指诗文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形容结构严谨。
【首尾相援】谓前后互相照应。
【首下尻高】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
【首足异处】头和脚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谓受杀戮而死亡。
【寿不压职】谓只论职位,不论年龄。
【寿陵失步】《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寿山福海】吉祥语。比喻寿如山高、福似海深。
【寿终正寝】①谓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有时泛指人死去,常带有讽刺幽默的意味。②比喻事物的消亡。
【受宠若惊】骤然受到意外的宠爱而感到惊喜和不安。
【狩岳巡方】谓帝王巡狩方岳。
【兽迒鸟迹】鸟兽之迹。
【兽聚鸟散】谓聚散无常有如鸟兽。多比喻游牧民族。
【兽困则噬】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兽穷则齧】谓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兽心人面】面貌虽是人,心却如野兽。形容人凶恶残暴。
【授柄于人】犹言授人以柄。
【授人口实】留给别人以话柄。
【授人以柄】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语本《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瘦骨棱棱】同“瘦骨嶙峋”。
【瘦骨嶙嶙】同“瘦骨嶙峋”。
【瘦骨伶仃】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瘦骨零丁】见“瘦骨伶仃”。
【瘦羊博士】《後汉书·甄宇传》“建武中,扞甄宇呴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後召会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号之。”后用以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书不尽言】《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谓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犹书不尽言。
【书不释手】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画卯酉】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空咄咄】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恆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囊无底】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缺有间】《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后因以“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同文,车同轨】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书香门第】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见“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同“书香门第”。
【书香世家】同“书香门第”。
【叔度陂湖】《後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叔度,黄宪字。后以喻人度量宽大。
【殊方同致】犹殊途同归。
【殊路同归】同“殊涂同归”。
【殊涂同归】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殊涂同会】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致】犹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见“殊涂同归”。
【殊形诡状】犹言奇形怪状。
【殊言别语】指方言土语。
【殊致同归】同“殊涂同归”。
【梳文栉字】谓训释文字。
【梳云掠月】指妇女梳妆。“云”指发髻之形,“月”喻妇女容貌。
【梳妆打扮】见“梳妆打扮”。
【梳妆打扮】亦作“梳妆打扮”。对容颜衣着进行修饰。
【疏不间亲】谓关系疏远者不介入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
【疏不閒亲】见“疏不间亲”。
【疏财尚气】同“疏财重义”。
【疏财仗义】轻视钱财而讲求义气。多指用钱助人,扶危济困。
【疏财重义】轻钱财而重义气。
【疏而不漏】①谓法网虽宽,并无遗漏者。语本《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②简要而不遗漏。
【疏水箪瓢】粗糙的饮食,简陋的食具。指安贫乐道。
【摅肝沥胆】同“披肝沥胆”。
【输肝沥胆】见“输肝剖胆”。
【输肝剖胆】比喻对人极为忠诚。
【输肝写胆】见“输肝剖胆”。
【输心服意】犹言真心顺从。
【熟读深思】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熟路轻车】见“熟路轻辙”。
【熟路轻辙】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视无睹】见“熟视无睹”。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语本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熟思审处】反复思考,审慎筹划。
【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沈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后以“暑雨祁寒”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黍离麦秀】相传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而作《黍离》之诗。又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尽生禾黍,哀伤不已,而作《麦秀》之歌。事见《诗·王风·黍离》、《史记·宋微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以“黍离麦秀”为感慨亡国之词。
【黍秀宫庭】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后遂以“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
【黍油麦秀】《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麦秀”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鼠■狼奔】见“鼠窜狼奔”。
【鼠臂虮肝】犹言鼠肝虫臂。谓或为鼠臂或为虮肝,指人世变化无常。
【鼠窜蜂逝】形容纷纷跑散。
【鼠窜狗盗】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鼠窜狼奔】形容仓皇乱逃。
【鼠盗狗窃】同“鼠窃狗盗”。
【鼠肚鸡肠】犹言鼠腹鸡肠。
【鼠腹鸡肠】比喻人器量小,不能容人。
【鼠腹蜗肠】犹言鼠腹鸡肠。
【鼠肝蟲臂】①语本《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適?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蟲臂乎?”原意为以人之大,亦可以化为鼠肝虫臂等微贱之物。后因以“鼠肝蟲臂”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②指不可掌握的变化。
【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
【鼠目寸光】喻人眼光短,见识浅。
【鼠目麞头】同“麞头鼠目”。
【鼠目麞头】见“鼠目麞头”。
【鼠齧蟲穿】鼠咬虫蛀。
【鼠齧蠹蚀】鼠咬虫蛀。
【鼠凭社贵】老鼠凭借土神庙逞威。比喻君主近臣依仗君主威势横行无忌。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讬其中,燻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陁,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鼠窃狗盗】①比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的抢掠骚扰。②指小股盗贼。
【鼠窃狗偷】①同“鼠窃狗盗”。②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行为。③比喻鬼祟卑鄙。④指委琐低劣。
【鼠雀之辈】蔑视他人之词。谓鄙陋卑微之徒。
【鼠雀之牙】指争讼之事。
【鼠入牛角】比喻势力愈来愈小。
【鼠屎汙羹】比喻加进了不好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原来美的事物。
【鼠偷狗盗】同“鼠窃狗盗”。
【鼠心狼肺】形容心肠阴险狠毒。
【鼠穴寻羊】比喻没有功效的做法。
【鼠牙雀角】①《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原谓强暴侵凌引起争讼。后因以“鼠牙雀角”比喻强暴势力。②指讼事或引起争讼的细微小事。
【蜀锦吴绫】比喻(声名)高贵。
【蜀犬吠日】蜀郡多雾,不常见日,每逢日出,狗皆疑而惊叫。语本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后常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曙後星孤】唐孟棨《本事诗·征咎》:“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後一星孤。’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后因用为人死后仅遗孤女之典实。
【束贝含犀】谓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束兵秣马】犹厉兵秣马。
【束椽为柱】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束带结发】束系衣带,挽起发髻。谓出仕。
【束发封帛】《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后以“束发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
【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
【束广就狭】谓把丰富的内容概括为极少的文字。
【束肩敛息】缩肩屏息。形容恭顺的样子。
【束教管闻】谓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束马县车】见“束马悬车”。
【束马悬车】亦作“束马县车”。包裹马足,挂牢车子,以防滑跌倾覆。形容路险难行。
【束蒲为脯】将捆束的蒲柳说成肉脯。谓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束上起下】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束身自爱】犹言束身自修。
【束身自好】①犹束身自修。②指只顾自己,不管天下大事。
【束身自修】谓约束自己,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束手待毙】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
【束手待死】同“束手待毙”。
【束手缚脚】见“束手束脚”。
【束手就毙】同“束手待毙”。
【束手就困】谓无法摆脱困境。
【束手就禽】见“束手就擒”。
【束手就擒】谓捆起手来由人捉拿。形容无力反抗,甘被俘获。
【束手就殪】同“束手待毙”。
【束手旁观】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
【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
【束手束足】见“束手束脚”。
【束手听命】拱手听从命令。
【束手无策】谓捆住双手,无计可施。形容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
【束手无措】同“束手无策”。
【束手无计】同“束手无策”。
【束手无术】同“束手无策”。
【束手自毙】谓捆住双手,自取灭亡。
【束手坐视】拱着手,坐着看。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
【束修自好】犹言束身自修。
【束缊还妇】同“束缊请火”。
【束缊举火】同“束缊请火”。
【束缊请火】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于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于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兒媳之典。
【束蕴乞火】同“束缊请火”。
【束蕴请火】见“束缊请火”。
【束在高阁】同“束之高阁”。
【束杖理民】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谓弃置不用。
【束之高屋】同“束之高阁”。
【束置高阁】同“束之高阁”。
【束装盗金】《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後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后因以“束装盗金”谓无端见疑。
【述而不作】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树碑立传】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今多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树大招风】亦作“树高招风”。树木高大了,容易招致风的打击。比喻名声大了,容易招致事端。
【树倒根摧】树干倾倒,树根毁坏。比喻人年迈体衰。
【树倒猢猻散】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猻散赋》一篇。”后因以“树倒猢猻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
【树德务滋】谓施行德政,务使其不断增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高招风】见“树大招风”。
【树上开花】“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树俗立化】树立风俗教化。
【树同拔异】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树欲静而风不宁】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树欲息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元立嫡】谓立嫡长子为储君。
【竖起脊梁】比喻振作精神,担当大事。
【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后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数白论黄】计较金钱。白,银;黄,金。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很多。
【数典忘祖】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谈:晋国何以没有贡物?谈答以晋国从来没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赏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王指出从晋的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受到王室的赏赐,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这些史实,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事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比喻对祖国历史的无知。
【数短论长】说长道短,说三道四。
【数黑论白】见“数黑论黄”。
【数黑论黄】说长道短,挑唆是非。
【数黄道白】见“数黄道黑”。
【数黄道黑】犹数黑论黄。
【数见不鲜】《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司马贞索隐:“数见音朔现。谓时时来见汝也。不鲜,言必令鲜美作食,莫令见不鲜之物也”。后称某种现象经常看见为“数见不鲜”。
【数米而炊】①比喻过分计较琐细的事情,不足以成大事。②形容吝啬或生活困穷。
【数往知来】谓知道了前事,就可以推测未来。语出《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数一数二】形容突出。
【鉥肝刿肾】同“鉥心刿目”。
【鉥心刿目】犹言呕心沥血。
【鉥心刿肾】同“鉥心刿目”。
【鉥心刳形】同“鉥心刿目”。
【漱流枕石】犹言漱石枕流。
【漱石枕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以“漱石枕流”形容隐居生活。
【衰当益壮】犹老当益壮。
【双凫一雁】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双柑斗酒】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鸝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后遂用为春日雅游的典故。
【双管齐下】两手各握一支毛笔,同时作画。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语本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幹,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双桂联芳】比喻兄弟二人俱获功名。
【双宿双飞】①雌雄同宿并飞。②比喻男女起居相共,形影不离。
【双喜临门】谓两年喜事一齐到来。
【霜凋夏绿】犹言冬去春来。谓时光的流逝。
【霜露之悲】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霜露之辰】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霜露之感】《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玄注:“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霜露之思】对父母先祖的思念。
【霜行草宿】谓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劳苦。
【爽然若失】本作“爽然自失”。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
【爽然自失】见“爽然若失”。
【爽心豁目】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爽心悦目】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水菜不交】同“水米无干”。
【水长船高】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水到渠成】比喻顺着自然趋势,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水到鱼行】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
【水滴石穿】水不断下滴,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持之以恆,日久天长,自会做成难以想像的事情。语本《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水底捞月】同“水中捞月”。
【水底捞针】比喻希望极少。
【水底摸月】同“水中捞月”。
【水底纳瓜】同“水里纳瓜”。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水光山色】泛指山水景色。
【水火不避】谓不避艰险。
【水火不辞】见“水火不避”。
【水火无交】谓无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廉。语本《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水火无情】谓水灾火灾来势凶猛,毫不留情。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喻因祸致福。
【水尽鹅飞】①喻利尽交绝。②比喻民穷财尽。
【水尽山穷】同“水穷山尽”。
【水净鹅飞】见“水尽鹅飞”。
【水枯石烂】极言历时长久。
【水来土掩】比喻根据情况设法抵挡。
【水里纳瓜】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水流花落】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易·干》:“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流云散】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水落归漕】喻安稳。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水满金山】见“水漫金山”。
【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兒,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后用以形容大水弥漫。
【水米无干】见“水米无交”。
【水米无交】①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为官清廉,无所取于民。②多指互不相涉。
【水明山秀】见“水秀山明”。
【水磨工夫】喻细致耐心的工夫。
【水母目虾】《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珮”。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水穷山尽】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彼此结合十分紧密。
【水深火热】《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后以“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水剩山残】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后以“水剩山残”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水石清华】见“水木清华”。
【水宿风餐】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水宿山行】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楔不通】见“水泄不通”。
【水泄不漏】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
【水泄不通】亦作“水楔不通”。亦作“水洩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水泄不透】同“水泄不通”。
【水洩不通】见“水泄不通”。
【水洩不通】见“水泄不通”。
【水性杨花】水性随势而流,杨花随风飘荡。比喻妇女作风轻浮,用情不专一。
【水秀山明】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水远山长】①同“水远山遥”。②谓山河辽阔。
【水远山遥】谓路程遥远。
【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水月镜花】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涨船高】见“水长船高”。
【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鱼就不能藏身。比喻对人对事过于苛察,就不能容众。
【水中捞月】比喻白费气力,毫无成果。
【水中著盐】喻不着痕迹。
【水中捉月】见“水中捞月”。
【睡长梦多】犹夜长梦多。比喻时间长,事情易生变化。
【睡生梦死】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里糊涂地生活。
【吮疽舐痔】见“吮痈舐痔”。
【吮痈舐痔】亦作“吮疽舐痔”。谓以口吸痈疽,以舌舔痔疮而祛其毒。《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史记·佞幸列传》:“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后遂以“吮痈舐痔”形容卑屈媚上的龌龊行为。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见“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顺非而泽】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顺风扯帆】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顺风吹火】顺着风势吹火。比喻因势乘便,费力不多。
【顺风使船】见“顺风行船。”
【顺风使舵】见“顺风转舵”。
【顺风使帆】顺着风势扯帆行船。比喻趁着有利的情势行事。
【顺风行船】顺着风势行船。比喻趁着有利情势做事,用力小而收效大。
【顺风张帆】见“顺风使帆”。
【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见机行事。
【顺过饰非】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
【顺口开河】犹言信口开河。不假深思,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顺理成章】语本《硃子语类》卷十九:“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多用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悖常例。
【顺蔓摸瓜】同“顺藤摸瓜”。
【顺美匡恶】《孝经·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后因以“顺美匡恶”谓歌颂美善,匡正过失。
【顺人应天】同“顺天应人”。
【顺时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後人。”后因以“顺时而动”谓顺应时势而行动。无累後人。”后因以“顺时而动”谓顺应时势而行动。
【顺时随俗】顺应时势,随从习俗。
【顺手牵羊】①语本《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后世因以“顺手牵羊”比喻顺便行事,毫不费力。②今特指顺便拿走别人的东西。
【顺水放船】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
【顺水人情】顺势或趁便给人的好处。
【顺水顺风】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
【顺水推舟】见“顺水推船”。
【顺水行舟】同“顺水推船”。
【顺藤摸瓜】顺着瓜的藤蔓去寻找瓜。比喻顺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顺天从人】见“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孔颖达疏:“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后因以“顺天应人”谓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见“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谓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犹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舜日尧年】比喻升平盛世。尧舜,均为古代贤君。
【舜日尧天】见“舜日尧年”。
【瞬息千变】见“瞬息万变”。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瞬息万状】见“瞬息万变”。
【瞬息之间】形容极短促的时间。
【说白道黑】见“说白道绿”。
【说白道绿】犹言说长道短,信口雌黄。
【说长道短】①汉崔瑗《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后以“说长道短”指议论他人的好坏是非。②谈说各种事情。
【说长话短】同“说长道短”。
【说长论短】同“说长道短”。
【说长说短】同“说长道短”。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地谈天】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说东道西】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
【说东谈西】见“说东道西”。
【说短道长】同“说长道短”。
【说短论长】同“说长道短”。
【说古道今】见“说古谈今”。
【说古谈今】谈说古今事。形容话题广泛。
【说好说歹】①谓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说好嫌歹】说这个好,嫌那个坏。泛指批评,褒贬。
【说黄道黑】颠到黑白,挑拨是非。
【说来说去】①反复阐说。②犹言总而言之。
【说梅止渴】同“望梅止渴”。
【说千说万】说了许许多多的话。
【说三道四】①乱加谈论。②批评;指摘。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说是道非】见“说是谈非”。
【说是弄非】见“说是谈非”。
【说是谈非】①评说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话算数,确定不移。
【烁石流金】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烁玉流金】见“烁石流金”。
【铄古切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铄金点玉】熔化金属,玷污美玉。比喻毁谤为害之烈。
【铄金毁骨】比喻毁谤太多,使人无以自存。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石流金】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
【铄懿渊积】谓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
【硕大无比】见“硕大无朋”。
【硕大无朋】《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郑玄笺:“硕,谓壮貌佼好也;大,谓德美广博也;无朋,平均不朋党。”后用以形容物体巨大,无与伦比。
【硕果仅存】唯一留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经过长时间淘汰而幸存的极少的人或物。
【硕望宿德】犹言德高望重。
【搠笔巡街】谓沿街卖诗文。
【槊血满袖】谓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
【丝恩发怨】微细的恩怨。
【丝分缕解】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丝分缕析】见“丝分缕解”。
【丝纷栉比】像丝一样纷繁,像梳齿一样排列。形容纷繁罗列。
【丝丝入扣】织布时每条经线都有条不紊地从筘中通过。比喻一一合度,丝毫没有差错。扣,同“筘”,织布机上的机件。
【丝析发解】比喻细密而有条理地分析剖解。
【丝竹筦弦】见“丝竹管弦”。
【丝竹管弦】弦乐器和管乐器。亦泛指音乐。管,亦作“筦”。
【丝竹中年】《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司空见惯】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后因以称事之常见者。
【司马称好】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称好。”徐子光集注:“(後汉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后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农仰屋】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
【私情密语】秘密的情话。
【私淑弟子】指未当面受业的弟子。
【私相授受】指暗地里的互相授受。
【私谐欢好】谓男女间非明媒正娶而发生关系。
【私心妄念】犹言私心杂念。
【私心杂念】指为个人或小集团打算的各种想法。
【私心自用】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
【私盐私醋】比喻不敢公开见人的事情。
【思不出位】虑事不逾越自己的职分。语本《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王弼注:“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思妇病母】谓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思归其雌】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思前想後】①想想前面,又想想后头。形容反复思念。②指反复考虑。
【思如涌泉】极言文思充沛。
【斯文扫地】谓文化或文化人不受尊重。亦谓文人自甘堕落。
〖撕心裂肺〗HorseBlack补充词条 2003 0602
【死败涂地】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死标白缠】极力纠缠。
【死别生离】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闭眼。谓心事未了,死有遗憾。
【死得其所】《左传·文公二年》“瞫(狼瞫)曰:‘吾未获死所。’”后因以“死得其所”谓死得有意义。
【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死而後已】到死才罢休。形容终身奋斗。
【死告活央】苦苦恳求。
【死骨更肉】犹起死回生。
【死灰复然】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死灰复燃】见“死灰复然”。
【死灰槁木】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死里求生】同“死中求生”。
【死里逃生】形容从极危险的境遇中逃脱出来。
【死眉瞪眼】形容呆滞不活泼。
【死模活样】半死不活的样子。
【死皮赖脸】形容不顾羞耻,纠缠不休。
【死乞白赖】谓纠缠不休。
【死乞百赖】见“死乞白赖”。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不活泼,无生气。
【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
【死求白赖】见“死乞白赖”。
【死求百赖】见“死乞白赖”。
【死去活来】昏厥过去又苏醒过来。形容极度的痛苦或悲哀。
【死声活气】阴阳怪气的声音。
【死声咷气】大声嘶喊、哭叫。
【死声淘气】见“死声咷气”。
【死无葬身之地】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心搭地】见“死心塌地”。
【死心落地】犹死心塌地。
【死心塌地】亦作“死心踏地”。亦作“死心搭地”。①心里踏实;放心。②一心一意,不作他想。
【死心踏地】见“死心塌地”。
【死样活气】形容没有生气。
【死有馀辜】谓虽死不足抵其罪。形容罪大恶极。
【死有馀僇】犹死有馀辜。
【死有馀责】犹死有馀辜。
【死有馀诛】犹死有馀辜。
【死有馀罪】犹死有馀辜。
【死于非命】遭受意外灾祸而死亡。非命,横死。
【死中求活】死中求生。
【死中求生】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死诸葛哧走生仲达】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四百四病】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
【四冲八达】同“四冲六达”。
【四冲六达】四通八达的要道。
【四大皆空】佛教称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旧时以“四大皆空”表示看破红尘。
【四方八面】到处;各个方面。
【四分五裂】①分裂败亡。②形容分散,不统一。
【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
【四分五剖】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四纷五落】见“四分五落”。
【四海承风】谓政令、教化通行于天下。
【四海鼎沸】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四海皆兄弟】见“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九州】指全中国。
【四海昇平】天下太平。
【四海他人】谓没有亲戚关系。
【四海为家】①四海之内,尽属一家。指帝王拥有天下。引申为天下一统之意。②志在四方,到处为家。③喻人居无定所。
【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之内皆兄弟】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四荒八极】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四郊多垒】①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犯。②多用以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四角俱全】比喻完美无缺。
【四面八方】周围各处;各个方面。
【四面出击】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四平八稳】①形容位置非常平稳;地位非常稳定。②指人老成持重、言行稳当。③指说话毫无锋芒,含贬义。
【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四体百骸】见“四肢百骸”。
【四亭八当】十分稳当、妥贴。
【四停八当】见“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①四面八方都有路相通。形容交通方便,暢达无阻。②比喻事理融会贯通。
【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暢达无阻。
【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四肢百体】见“四肢百骸”。
【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伺瑕导蠙】谓寻衅生事。
【伺瑕抵蠙】见“伺瑕导蠙”。
【似漆如胶】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似是而非】《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似有如无】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似曾相识】好象认识和曾经见过。
【驷不及舌】言已出口,驷马亦难追回。谓说话当慎重。
【驷马不追】见“驷马难追”。
【驷马高车】《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驷马高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车。常表示地位显赫。
【驷马高盖】见“驷马高车”。
【驷马高门】《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驷马高门”谓门第显赫。
【驷马莫追】见“驷马难追”。
【驷马难追】比喻已说的话,难于收回;既成的事实,不能挽回。
【驷马轩车】见“驷马高车”。
【驷马仰秣】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谓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驷之过蠙】见“驷之过隙”。
【驷之过隙】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俟河之清】等待黄河由浊变清,比喻期望之事不可能实现或难以实现。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无所畏忌。语本《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肆行无忌】恣意横行,无所顾忌。
【騃女痴兒】见“騃女痴男”。
【騃女痴男】指迷恋于情爱的男女。
【騃童钝夫】指愚昧笨拙的人。
【松柏寒盟】比喻患难之交。
【松柏後凋】《论语·子罕》:“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后因以“松柏後凋”比喻志士在艰危的境况中奋斗到最后。
【松柏之茂】比喻长青不衰。
【松柏之志】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松筠之节】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松萝共倚】女萝多附生于松树,故因以比喻夫妻相处和睦融洽。
【松茂竹苞】《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松乔之寿】谓长生不老。
【松形鹤骨】形容仪容清癯、轩昂。
【松枝挂剑】《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松枝挂剑”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崧生岳降】《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后以“崧生岳降”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
【耸动听闻】见“耸人听闻”。
【耸壑昂霄】跳越溪谷,直入云霄。喻出人头地。
【耸壑凌霄】见“耸壑昂霄”。
【耸肩曲背】高耸双肩,弯曲背脊。多形容老态或寒酸貌。
【耸人听闻】亦作“耸动听闻”。指震骇视听或夸大其词,使人震惊。耸,通“悚”。
【竦魂骇目】极言惊骇之状。竦,通“悚”。
【宋才潘面】宋玉的才华,潘岳的容貌。比喻才华出众,仪容俊美。
【宋画吴冶】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后因以“宋画吴冶”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宋斤鲁削】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语出《周礼·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奥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郑玄注:“去此地而作之则不能使良也。”
【宋玉东墙】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后因以“宋玉东墙”喻指貌美而多情的女子。
【送抱推襟】真诚相待的意思。
【送故迎新】亦作“送旧迎新”。①指送旧官,迎新官。②指送旧岁,迎新年。③指娼妓送迎嫖客。
【送旧迎新】见“送故迎新”。
【送暖偷寒】亦作“送暖偷寒”。亦作“送暖偎寒”。①指暗中为男女私情牵线撮合。②指男女偷情苟合,幽会叙情。
【送暖偷寒】见“送暖偷寒”。
【送暖偷寒】见“送暖偷寒”。
【送暖偎寒】见“送暖偷寒”。
【送去迎来】见“送往迎来”。
【送往劳来】见“送往迎来”。
【送往事居】谓礼葬死者,奉事生者。
【送往视居】见“送往事居”。
【送往迎来】①送往者,迎来者。多指应酬客人,接送官员。②指娼妓接送嫖客。
【送眼流眉】犹言眉来眼去。谓男女以眉目传情。
【颂德歌功】颂扬恩德,赞美功绩。
【颂古非今】颂扬古代的,非难现代或当代的。
【颂声载道】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搜肠刮肚】形容苦思苦想。
【搜肠润吻】谓饮茶润泽喉吻,促进文思。极言饮茶的乐趣。语本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搜根剔齿】谓寻根究底,连细微处也不放过。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搜索肾胃】形容竭力思索。指构思诗文。
【搜岩采幹】比喻多方搜求民间遗才。
【搜章擿句】谓搜求摘取片断的文句。
【俗不可耐】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
【俗不可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夙世冤家】亦作“夙世冤业”。①前世的仇人。形容积怨极深。②昵称所钟爱的人。
【夙世冤业】见“夙世冤家”。
【夙兴昧旦】黎明即起。形容勤奋。
【夙兴夜处】见“夙兴夜寐”。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夙夜不解】见“夙夜匪懈”。
【夙夜匪解】见“夙夜匪懈”。
【夙夜匪懈】亦作“夙夜匪解”。亦作“夙夜不解”。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肃然生敬】见“肃然起敬”。
【素不相能】一向合不来。
【素不相识】彼此一向不认识。
【素餐尸位】即尸位素飡。谓居位食禄而不做事。
【素车白马】①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白车白马。②《後汉书·独行传·范式》载:范式字巨卿,与张劭为友。劭死,式驰赴之,未至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柩不肯进。遂停柩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劭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后遂以“素车白马”为送葬之辞。③指一般的白色车马。
【素口骂人】以茹素之口骂人。比喻伪善。
【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
【素昧生平】同“素昧平生”。
【素丝羔羊】《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毛传:“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硃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后因以“素丝羔羊”称誉正直廉洁的官吏。
【素丝良马】《诗·鄘风·干旄》:“素丝纰之,良马四之。”郑玄笺:“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縿。”硃熹集传:“言卫大夫乘此车马,建此旌旄,以见贤者。”后因以“素丝良马”为礼遇贤士之辞。
【素隐行怪】同“索隐行怪”。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硃熹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见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二。
【速战速决】①谓迅速地发动战斗,迅速地解决战斗,取得胜利。②比喻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
【宿水飡风】同“宿水餐风”。
【宿水餐风】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宿雨餐风】形容旅途辛劳。
【粟陈贯朽】见“粟红贯朽”。
【粟红贯朽】《汉书·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颜师古注:“粟久腐坏则色红赤也。”谓粮食霉烂,钱贯朽坏。形容钱谷丰饶。
【溯端竟委】谓寻求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
【溯流徂源】同“溯流穷源”。
【溯流穷源】推寻原委。
【溯流穷源】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溯流求源】同“溯流穷源”。
【溯流追源】犹溯流穷源。
【溯水行舟】逆水行船。
【溯源穷流】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酸甜苦辣】泛指各种滋味,多比喻人的各种不同的遭遇。
【酸文假醋】假装斯文有礼。
【酸咸苦辣】同“酸甜苦辣”。
【算尽锱铢】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谓苛敛钱财。
【算沙抟空】《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鲁连子》:“淄渑之沙,计兒不能数。”《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以“算沙抟空”谓驾御繁难,能人之所不能。
【算无遗策】谓谋划周密,从不失误。
【隋珠弹雀】比喻处事轻重失当。
【隋珠和璧】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
【隋珠和玉】即隋珠和璧。
【隋珠荆璧】即隋珠和璧。
【随波逐尘】犹言随波逐流。
【随波逐浪】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
【随波逐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后因以“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浮沉。
【随车甘雨】见“随车致雨”。
【随车夏雨】见“随车致雨”。
【随车致雨】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随地随时】见“随时随地”。
【随方就圆】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随方逐圆】①谓立身行事无定则。②根据物体的形状、地形的高低等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构造。
【随风倒舵】犹言看风使舵。
【随风逐浪】①奔波;颠沛。②犹言随大流。
【随风转舵】见“随风倒舵”。
【随高就低】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随高逐低】犹言随高就低。
【随机应变】随着时机和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随近逐便】就近,图方便。
【随人俯仰】谓随波逐流,从俗浮沉。
【随人作计】谓顺应他人意旨行事。
【随声吠影】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因以“随声吠影”比喻一经他人嗾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对人横加噬啮。
【随声附和】谓自己无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随声趋和】见“随声附和”。
【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随时施宜】同“随时制宜”。
【随时随地】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随时制宜】按当时情势采取适宜措施。
【随世沈浮】犹言随俗沉浮。
【随俗浮沈】见“随俗沈浮”。
【随俗沈浮】谓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随物赋形】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随物应机】顺应事物而机变。
【随乡入俗】见“随乡入乡”。
【随乡入乡】犹言到一个地方就按当地风俗习惯行事。语本《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成玄英疏:“夫达者同尘入俗,俗有禁令,从而行之。”
【随心所欲】谓任凭意愿行事。
【随行就市】谓按市场行情行事。
【随行逐队】犹言跟着众人一道。
【随寓而安】见“随遇而安”。
【随寓随安】犹言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
【随圆就方】同“随方就圆”。
【随珠弹雀】《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后因以“随珠弹雀”比喻处理事情轻重失当,得不偿失。
【随珠和璧】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随珠荆玉】同“随珠和璧”。
【岁不我与】谓时光不等人。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
【岁寒松柏】《论语·子罕》:“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彫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後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脩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后用以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聿其莫】谓一年将尽。聿,语助;莫,“暮”的古字。
【岁聿云暮】见“岁聿其莫”。
【岁月如流】形容时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岁在龙虵】见“岁在龙蛇”。
【岁在龙蛇】《後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谓命数当终为“岁在龙蛇”。
【谇帚德耡】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耡”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遂非文过】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失。
【遂迷不寤】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忘反】见“遂迷不寤”。
【遂心快意】见“遂心如意”。
【遂心满意】见“遂心如意”。
【遂心如意】犹言称心如意。
【遂心应手】犹言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
【睟面盎背】《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谓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清和润泽地表现在颜面,显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后以“睟面盎背”为仁德者修养到家的表现。
【碎骨粉身】见“碎身粉骨”。
【碎骨粉尸】比喻把事物彻底打碎、摧毁。
【碎琼乱玉】比喻洁白散碎的雪花。
【碎身粉骨】身体粉碎。指死亡。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碎身糜躯】犹碎首糜躯。
【碎尸万段】见“碎尸万段”。
【碎尸万段】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碎尸万段】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碎首糜躯】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碎首縻躯】见“碎首糜躯”。
【碎瓦穨垣】形容残破、毁废的建筑。
【碎心裂胆】形容异常恐惧。
【碎玉零玑】比喻精美简短的诗文。
【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谓作战失利。
【损公肥私】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
【损己利人】损害自己,使别人得利。
【损人肥己】犹损人利己。
【损人害己】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损人利己】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
【损人益己】犹损人利己。
【损上益下】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损之又损】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
【梭天摸地】谓上窜下跳。喻到处逃窜。
【缩地补天】谓改造天地宇宙。比喻做非凡之事。
【缩手缩脚】①因寒冷而四肢不舒展的样子。②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
【缩头缩颈】见“缩头缩脑”。
【缩头缩脑】形容畏缩。
【缩屋称贞】《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后因以“缩屋称贞”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缩衣节口】见“缩衣节食”。
【缩衣节食】谓省吃省穿,生活节俭。
【缩衣啬食】见“缩衣节食”。
【所当无敌】犹言所向无敌。
【所费不赀】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所见所闻】看到的和听到的。
【所向皆靡】见“所向披靡”。
【所向克捷】军队所去之处,都能取得胜利。
【所向披靡】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
【所向无敌】所到之处,没有敌手。
【所向无前】所指向的地方,谁也阻挡不住。
【所作所为】所做的事情。
【索垢吹瘢】见“索垢疵”。
【索垢疵】犹言吹毛求疵。
【索然寡味】见“索然无味”。
【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索隐行怪】谓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诡异之道。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访问量: